萧易刚到军中,虽有一身武艺,毕竟不通军事,许多事情都是在李信一手引领下学会的,因此对李信甚是感激信任。李信是恩荫的少年将军,虽然出身极高,却没甚傲气,为人四海,与萧易性情相投,便将萧易也引为左膀右臂,极为倚重。
可是最近,李信与节帅之间却有了很大很大的分歧,两个都是他极感激极信服之人,偏偏意见不合到当面冲突的地步,这让萧易甚是苦恼。
第一次分歧,是节帅连续三次上书朝廷,以才德不足为由,请归还河西、陇右两镇节度使符节,圣诺。
此信一出,军中大哗。
大唐此时一共只有九大节度,王忠嗣一人佩四将印,控制万里,史无前例。这是何等的荣光,是节帅人生的顶点,也是他麾下诸人可以水涨船高的依仗。四镇节度之下,会有多少位置多少机会等待着他们?他们一直追随节帅,必然比皇甫惟明原先那些手下更能近水楼台,得到这些位置的可能也便远远高于其他人。
可是节帅竟然将囊中之物拱手送人了。
送出的可是河西!是陇右!是吐蕃的前线!这就意味着数不清的战事,随之而来的,也便是死亡、或者军功。在无往不利的名将王忠嗣麾下,死亡似乎变得很遥远,而军功仿佛唾手可得。
但这一切,随着节帅的上书,烟消云散。
李信在节帅第一次上书时就曾苦谏,甚至拉了哥舒翰一起劝。哥舒翰不善言辞,但他与节帅的关系非比寻常。哥舒翰自小便是混世魔王,闯祸本事比天大,若不是遇到王忠嗣,或许一辈子便只是个纨绔,却在一次偶遇中,深深折服于王忠嗣的人品武功,从此誓死追随。他的忠心毋庸置疑,王忠嗣也对其信任有加。连哥舒翰都出面劝说了,王忠嗣依旧不为所动。
他没有多做解释,也没有必要解释。
有时候,人会为了围绕在身边的人不得不做出一些违心的选择。你为他们努力争取,他们才会死心塌地地追随于你,为你提供更多的力量。这是一种利益的交换,王忠嗣并不排斥这种做法。
他也明白手下人的心思,知道他们想要的是甚么,期待的是甚么。
但是这次,他不能给。
四镇节度,看似鲜花着锦烈火烹油,但这四镇哪里是普通的四镇?这是大唐将近一半的门户,是大唐的命脉所系。四镇一旦脱离朝廷的控制,繁华富饶的大唐便会如同脱了衣服的小姑娘,任人蹂/躏。以至尊的性子,绝不会长久的将四镇大权放在一个人手上,哪怕是他王忠嗣。
皇甫惟明夺职时,至尊只是一时寻不到合用的新人接受河西、陇右,因此顺手叫王忠嗣接了这两镇节度,但王忠嗣心中明白,这只是暂时的,他若看不懂至尊眼色,恋战权势,长长久久把持四镇,至尊迟早会生出猜忌之心,将他原有的都一起夺去。
至尊信任王忠嗣,本就不仅仅因为他自小长在宫中,是至尊假子,王忠嗣识大局懂进退,才是至尊更欣赏他的地方。
因此,当河西陇右局势稳定后,王忠嗣便上书朝廷,请求不再兼任这两镇节度使。至尊果然很快便允可了,如此迅速的批复证实了王忠嗣的推断。
他没有猜错。
可是这些,别人很难明白。
因为他们都不是王忠嗣。
不在这个位子上,是根本没法子真正理解他的,包括舒翰。这个粗疏直爽的胡人,本就不是能搞明白权谋的人,他只是一心希望自家节帅地位越来越高,圣眷越来越隆,军功越来越盛。
他却不懂得甚么叫做月盈则亏、日中则昃。
或许萧易那孩子还能想明白这些,可惜他太想升职,急功近利的心蒙蔽了他的眼。他竟也帮着李信出主意来劝说自己。
连等若半个宫中长大的萧易都想不通的事情,怎么能指望那些军汉想明白?
因此,王忠嗣根本不打算解释,他的决定,就是军令。
李信与王忠嗣的第二次分歧,在石堡城之战。
其实至尊在王忠嗣上书的批复中,除了允可其归还河西陇右两镇节度使权之外,还有一个命令——。
这是皇甫惟明失势的起点。他的倒下,李林甫的运作固然是直接原因,但其中更有至尊的意思在里面。事关皇帝的尊严,石堡城绝不能有失,夺不回来,就是死罪。
王忠嗣对此并不赞同。
他仔细研究过石堡城周边的地势,这座坚城的确扼守要津,是兵家必争之地,这许多年来,围绕石堡城,也的确爆发了大大小小的无数战斗,大唐吐蕃双方都深知石堡城的重要性,无时无刻不想将此城收为己有。
这是一场你死我活的争斗,似乎没有一丝一毫共赢的可能。
历任的陇右节度使也都是这样做的。
但王忠嗣到了陇右,仔仔细细研究过地图后,却有了不一样的想法。
他派出了大量的细作深入敌境,将石堡城附近彻底探查,几乎一草一木都不放过,全部绘影图形,传回帅帐。王忠嗣发现,石堡城固然重要,可是此城地势险峻至极,三面断崖,只有一条石径可通山顶,是实实在在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关。自从开元二十九年重新被吐蕃攻占后,吐蕃不仅屯驻重兵,而且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构筑了极为坚固的防御工事。若要强攻,或许能攻的下来,但必须用人命去堆,或许一万、或许两万,或许,更多。
一万两万说起来只是个
喜欢向来萧瑟请大家收藏:(m.biquwen.com),笔趣文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