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潮湿劲风呼呼摇着竹亭外高矮错落的草木,雨势茫茫如注,地面水花四溅。四下里只这一片落雨嘈杂声,喧哗入耳。
有些事情他早有感知,到底是要面对,不可回避。
片刻之前,驿站快马传来了天子手谕,圣驾不日将从利城启程返回京师。
天子,要回来了。
因为西北并无造乱之势。这是大周朝的福祉,天下百姓的幸运,他既为臣子便该庆幸,可他也明白这意味着什么。
当日赴秦地,送驾分别之时天子曾坚决作下两月之期的安排,倘若圣驾一去两个月之后仍没有任何返京的音讯,就要他依照手中所持的诏书行事。
两个月的期限屈指便可到,西北之行已经过去了不少时日,从离京那天算来,今天是第四十八天,那诏书的内容他不用看大约也猜得出八九分,但就像他那日当即对天子的回应,他是绝对不会让这诏书有见天日的一朝的。
他拒绝遵从皇令。不是意气用事,也不是冲动之下的狠话。
从天子那句“朕要巡西疆”开始,他的心中只容得下一件事,无论如何都要让他的陛下安然无虞的回来。
不计代价,不论后果,除此之外,再顾不了其他。
抗旨不尊也罢,再燃战火也罢,他如何能做得到对自己心爱之人弃之不顾,置若罔闻?
他的陛下还是不够了解他。
只是,现在看来他既已不必抗旨,大周朝也无需再历战火,而那些他取代诏书所作的筹划安排也可以就此作罢。
天子并没有如所有人所担心的陷落在秦地,沦为人质,要他去施救。
举兵兴师,戏耍天下,陷落的是秦王。
数日前利城中秦王府前那一场声势浩大的俯首已经在顷刻之间传遍四海皇土。
他的陛下将毫发无伤地回来,带着西北十六州的匍匐臣服,带着诸侯的惊异哗然和天下归心。他不是没有想过他所有的担心和筹谋其实多余,到头来都会是一场白忙,就好比当初天子若不是对眼下这样的结果怀着信心,知道自己不是毫无胜算,又怎么会那样坚决地奔赴到那个男人面前。
天子的选择早已是昭然,只不过,是他自己选择了回避。
拆开那份一直随身安放在怀的诏书,天子留给他的皇令果然如他所料,是要他过了期限便立睿王世子为帝,主持大局。这是天子打算把命留在秦地的意思。
他不知道秦王是不是跟他一样对此早有洞悉,才那般干脆地俯首称臣。他只知道,不管此诏是不是仅仅出于万全而作的考虑,最终如眼下这般根本用不到,天子的决定,是把江山社稷交给了他,而把自己交给了秦王。
这算是对他无上的信任吧。
有一种发涩的味道侵透皮肉,在四肢百骸蔓延,他看着手中锦帛上决然的字迹,微微闭上眼,只是,这个天下如果失去了那抹温雅,再大的信任于他韩溯而言又有几分意义。
直到了现在他才终于可以松一口气,可以腾出心绪暗自说一句,我的陛下,你的决定如此任性而残忍。
以前的韩溯绝对不会有这么多的心情,杂念,和喟叹,也不会屑于一己私欲儿女情长。
他知道自己变了,以前的他只知天下,只道君臣,只求国不求家,心中所怀只有治世救民,套任不悔取笑他的一句话,大周朝最忧国忧民的虔诚苦行僧。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他蓦然回神,自己已不再是那个只有壮志凌云,满腔抱负,只容得了天下的韩溯。
也许是那年初冬的风吹皱了他三十载的平静,荡起涟漪终成巨涛,也许聚沙成塔,也许水滴成流,汇川成海,也许只是一个转身,一抹轻笑。
一个刹那。
他记得那个时候,他叩开信阳宫大门,满院细雪,一道身影在园中梅树底下不经意地转过来,也许那一刻就是他的劫,韩溯不再是苦行僧。
也许他所有的心情注定只能是他自己的事,不论曾经,不论现在,不论以后,都跟别人没有关系。也包括,那道转向他的身影,那双瞥向他的黑瞳,他的陛下,他的皇帝。
相隔十年后的再见,对于那个曾经荒唐冒犯过自己,只做了他半个月学生的十四皇子,其实在诸侯蠢动,皇朝割裂和八王夺嫡的纷乱局势里,在他的心域中已经十分遥远,印象疏而淡薄,但却是他沦陷的开始。
大周朝藩侯割据的局面由来已久,几大藩王侯爷据着封地拥兵自重,各自为政,暗中角逐而又相互牵制,太平盛世的表象下杀机四伏,战乱一触即发,这是皇朝建立之初便埋下的隐患。他无意揣摩太祖皇帝当初列土封王厚待功臣是否有失帝王韬略,也并非一定推崇狡兔死,走狗烹的杀伐定律,只是后世天子受制于异姓王侯,皇朝命途一路颠簸多舛,君威羸弱强臣环伺却是不容回避的事实。
在他还很年少的时候,他就背负
喜欢强臣环伺请大家收藏:(m.biquwen.com),笔趣文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