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阳思想约萌芽于殷周之际,y阳二字在文献中首见于《诗经》。《诗经?公刘》云:“相其y阳。”即是指向日光的地方为阳,背日光的地方为y。但,那时的y阳还没有对立属性,用的都是原义。
渐渐地,y阳的概念开始增大,开始“互动”, 开始成为了古代文化最基本的认知概念和方法。最简单的称法是“一y一阳之谓道”。但是,这句话很多人都没有闹清楚,主要是因为不知晓里边“一”字的真实含义。在这里,“一”并不是一个数词,其本意是“所以”。所以y所以阳,构成的是一种互相交替循环的动态状况,这才称其为道。再说得直白点,y阳不是道,阳了又yy了又阳的这个过程才是道,一如朱熹所说“所以循环者乃道也”。黎靖德在《朱子语类》卷六十六中的解析是:“一y一阳之谓道,y阳是气,不是道,所以为y阳者乃道也。若只言y阳之谓道,则y阳是道。今曰‘一y一阳’,则是所以循环者乃道也。”。
y阳是气,“通天地者一气耳”,而在“气”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y阳学说,不仅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也是宇宙的总规律。
感动
感动。我们每天都在被一些事情感动着,或总是要想法去感动别人,以此来纯洁我们的心灵,并使这个世界充满温情。
这个每天都跟我们情感发生亲密关系的词汇却是来自于易经。天地万物,无非y阳间的关系,而y阳间的关系都是“感”出来的,“感”出无处不在的y阳关系,目的是为了见出y阳之本性来。
“感”,即是“咸”卦的“咸”,咸卦体现的是夫妇之道。《荀子?大略》篇:“咸,感也。以高下下,以男下女,柔上而刚下。聘士之义,亲迎之道,重始也。”讲的是更宽泛的人伦礼仪。总之,“感”并不就是感情之意,而是“感” 而生“情”,上智下愚,都有自己的感,都有自己的情。
“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情”是“感”的结果,有感而后有关系,有关系而后有情有表意;感不同,关系也不同,而表意也不同。
但是,必须要知道的是,人之感主要是为了感天地,感生命之受,而不是把自己与天地隔离,与自己一己之私心为伍。也就是说,心的最高境界是做到与万物无逆,这反而就需要与我们平常所说的感动远离,一般意义上的为人事之感,不过是一次又一次形成我们的新的内心羁绊而已。
庄子讲过一个故事说:老子去世了,他的朋友秦失来吊丧,非哭非笑般的“三号而出”,也就是面无表情地喊了三声就走了。老子的学生不解地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秦失说:这是最高的礼貌啊。老子是超然物外之人,他真正做到了“内直者,与天为徒”(《庄子?人间世》)的境界,即心中空空平平、清清静静,并达到了天人合一。天地无心而成化,老子也是无心而生仁,七情六欲已经不能动心了,生死亦不能入于心中,他只有仁慈。因此,我这样做,就是因为我了解他啊。你们这些跟老子学道的人,不但动了真感情,而且还大哭大叫,可见,是己未立、道未生,没有学好啊。
这才是感出了大境界的人。理解这一点,其实正是为了超越于一般意义上的“感动”,而一般意义上的感动,大体也就是梁漱溟将其分类为耻感文化的原因之一。
。。
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古人说:“圣人南面而听天下”,为什么说是“听”天下而没有说“看”天下?就是因为“听”是全面的,而“看”是不全面的。眼睛看得不全面,总有看不到的地方;耳朵听的功能却是不受方位界限的。人们就此总结: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说明了听的比看的要广泛。
三国时期的思想家、文学家刘劭,在其《人物志》中撰曰:“夫容之动作,发乎心气;心气之征,则声变是也。夫气合成声,声应律吕:有和平之声,有清畅之声,有回衍之声。夫声畅于气,则实存貌色;故诚仁必有温柔之色,诚勇必有矜奋之色,诚智必有明达之色。”主要意思是,声音的变化,集中表现于人的相貌表情之中。
《史记?乐书》云:“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通流精神。”正因为它能让人动荡血脉、调振精神,并且常常能使人开解心意。这就是有的人一听到某种声音就会产生流连欢喜的原因所在。中医里有用音来治病的方法,可惜时下已近于失传,只剩下现在所谓的音乐疗法了。
《难经》云“闻而知之谓之圣”,说的就是听音知病的境界!五音中,宫音出问题者,则相应的脾胃一定会出现病况;脾气不好、性情躁烈者,则角音一定有问题,相对应的肝胆也一定会出问题,这是不容置疑的。所以,古代的上医听患者的声音,就知其病况。可是现在,极少有人能够真正听懂五音了,非常可惜!
风情万种
人们常谓的“风情”,就是风动生情
喜欢大易识阶请大家收藏:(m.biquwen.com),笔趣文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