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场局势真是千变万化,有些时候不在局中是不明白这其中的玄
妙的,兵部尚书虽然看过不少兵书,研究过不少战法,但那些东西是比
较空洞的,没有加入背景和大环境,只是些条条框框,他们只是死板的
去核对,兵法里很多东西是相互矛盾的,读兵法在拿些史书上的战事来
研究是大多人的做法。但是史书上的东西都是按胜者为王的原则写的,
胜的一方总是对的合兵法的,败的总是犯兵家大忌的,其实胜的一方犯
兵家大忌的也不少,败的一方合乎兵法的可能更多。
就拿现在来说吧,一开始我只是想教训一下满清,树立朝廷的威严。
多尔衮也没有打算放弃北京退出关内,所以双方要尽可能的集中兵力形
成优势,增加胜算。通州两战多尔衮认识到死磕没有前途,要放弃关内
,所以分兵想和我打游击。我不想被动所以要拿下北京,然后把济南高
杰部二十万兵马调上来镇守北京,这样我的飞虎军就可以腾出手来进行
辽东登陆作战,围魏救赵逼多尔衮回军,这样主动权就在我手。
对于兵部尚书也该培训培训了,不光是兵部尚书不少大将也要培训
培训,教材就是我看过历史军事小说,通俗易懂内容丰满比那些有道理
没有用的兵书好学多了,反正现在局势稍缓,逼多尔衮太过反而不美。
来人上笔墨,我开始抄以前看过的小说,再由数十文书抄成数十份,
然后发给众人,看过后再研究讨论,内容是:
百舟竞发,投鞭断流,四万明军水陆并进,向赣州进兵!
这是生死攸关的一仗,关系到大明还能不能撑下去,这四万明军是
隆武帝最后的本钱,关系到他还能不能坐稳皇帝宝座,这也是恭义营第
一次和清军展开正面会战,关系到汪克凡的通盘计划能不能贯彻实施。
胜则满盘皆活,败则大势已去。
隆武帝也非常清楚这一点,在誓师出兵的时候,当着数万将士亲口
立下誓言,以天子之尊与赣州共存亡,绝不会再后退逃回广东!
三军将士热血沸腾,士气大振。
凡是当兵卖命的,都考虑过自己会不会被杀死,对死亡的恐惧每个
人都无法避免,但普通的士兵都是最卑微的,当皇帝表示要和大家一起
死战,所有人都愿意拼命了。
能打败清军吗?大家心里还是没底,但死就死吧,和皇帝一起死,
值了!
对于隆武帝亲征,并没有太多的人提出反对意见。
现在跟在隆武帝身边的,基本上都是比较忠诚的臣子,没有那种专
门和皇帝唱对台戏的邀名之徒,凡是有资格提意见的都明白,朝廷已经
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隆武帝必须打赢这一仗,必须亲自打赢这一仗。
但在具体的战术安排上,明军内部发生了严重的分歧,最后还是靠
隆武帝的权威才实现了统一指挥。
隆武帝到达南雄后的第四天,就誓师出兵,带领大军向赣州进发,
这遭到了所有文官的一致反对,傅冠、郭维经、吕大器和何吾驺都激烈
表示,决不能这样仓促发起赣州战役。
恭义营离开江西之后。金声桓又加强了对赣州的攻势,包围赣州的
兵力有六万多人,这些清军原来都是大顺军和左良玉的精锐,整体素质
比明军明显高出一截,而南昌府、吉安府、袁州府一带还有两万多清军
,随时可以支援赣州前线。
明军只有四万人,加上赣州城里万元吉的部队,也不过区区五万来
人,以少打多,以弱击强。明显没有胜算,不如在南雄继续等待援兵,
再调集更多的部队。
广西的援兵还在半路上,给何腾蛟施加压力,可以从湖广再调一些
部队。唐王从福州逃出来的时候,也带了一些人马。而广东方面多少还
有些潜力。到处凑一凑的话,应该还能凑出来两三万人。
除此之外,水师方面也没有准备好。
明军的水师是刚刚招抚的潮州海盗,他们的中小型船只都运到了前
线,随时可以通过支流进入赣江,但还有几十艘大型战船无法进入赣江
流域。正在通过陆路辛苦转运,最少要等半个月才能赶到……
没有准备好,怎么能打仗?
但是隆武只用了一句话,就把他们堵了回去——乌合之众。利在速
战!
广西方面对赣州战役最不热心,翟式耜用各种理由推脱延误,才会
造成广西的部队迟迟不到,到底哪一天能赶到南雄,甚至最后会不会赶
到南雄,都是一个未知数。
至于湖广、广东和唐王的援兵,都是远水不解近渴。
至于水师方面的问题,少了大型战船,一样能打仗。
这四万明军都是拼凑而成,素质良莠不齐,如果在南雄停的时间太
长,粮饷、军纪、士气……都会出问题,互相之间也会闹矛盾,到最后
不用和清军交手,自己就先跨了。
况且再搞来两三万杂牌部队,效果也好不到哪去,一加一,有时候
是小于二的。
在南雄停的时间越长,给清军的反应时间就越长,等明军这边调来
几万人马,清军那边也会再调来几万人马,最后的结果反而更加不利…<
喜欢明末之南明崛起请大家收藏:(m.biquwen.com),笔趣文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