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是因为知道了这么好的故事出自于自己孙女的手下,原本还热血沸腾的潘导反倒冷静了下来,仔仔细细地又把本子看了好几遍。
潘导作为一个有经验有想法有能力的三有导演,这一看,还真看出了些问题。
当然,并不是这个故事写得不好,而是,比起之前那个版本,这个版本的男主被弱化了不少。这个弱化,不是说男主皇帝姬衍的戏份被减少了,而是说,后一个版本的故事,其他的角色塑造得更为精彩,相比而下,和原本一样平庸的男主,感觉除了男主这个名分,并不能给观众留下什么印象了。并且,后一个版本的战场戏,增加了一个十分出彩的将军角色,虽然戏份不多,但是相信,只要演员不太差,这个角色,应该还是会很夺目的。于是,男主……在无形中,更加平庸了。
第一个版本的剧本,众多女性角色,有的对男主深情不悔,有的对男主因爱生恨,所有的后宫嫔妃都为争夺男主的宠爱而活。她们相互设计,相互陷害,死的死,伤的伤,为的,不过是皇帝的爱。皇帝姬衍,戏份并不十分厚重,角色设定也不是十分个性,但是他是整部剧的重心,所有爱与恨的源头。他是整部戏的男主。
可第二个版本的剧本,事情就有所改变了。当然,从表面的剧本来看。前期的宫廷戏,后宫嫔妃还是想要争夺男主的宠爱的。天真温柔,吸引了男主,走上宠爱之路的苗芊叶,千方百计设计引起男主兴趣的朱答应,和皇帝少年夫妻,一直自诩情深意重的小皇后,诸多女性角色,在前期的宫廷戏里深爱着皇帝,在中期的庄子戏里一起抚育着皇帝的子嗣,在后期的宫廷戏里重新和她们深爱的皇帝再在一起。
弱化男主是一个问题,而当潘导把第二个版本的剧本来来回回,反反复复看了好几遍以后,就看出问题来了。虽然潘香写剧本的措辞华美,仿佛有一整根,哦,不对,是好多根嫔妃和皇帝的爱情线贯穿在整部剧里。但是其实……没有……
在苗芊叶有宠无子,晋到了正三品的昭仪,直逼妃位的时候。皇帝对苗芊叶的宠爱已经越发厉害,一腔深情,一尽皆付。之后,出现了一场小皇后的独角戏,背景是皇帝在当月初一十五两个该去皇后中宫的日子都没去。小皇后等到夜很深很深,才撤去酒菜,含泪拂袖而去。
这场戏,单独看没什么。但是后面还跟着两场戏。一场是一段小皇后清晨倚在窗边,看着太阳冉冉升起,神色逐渐由忧伤变为淡然的戏。另一场则是,已经恢复了淡定与威严的小皇后,终于出声单独留下苗芊叶,长谈的戏。
三场戏的剧本连在一起看,那就是一个深爱着丈夫,却失去丈夫宠爱的女人,在最初的气愤之后,竟渐渐地平静了下来,然后……对正是自己最大情敌的女人,有了惺惺相惜的好感。
潘香没有把小皇后的心理状态写得十分清晰,但是潘导觉得如果是一个有经验的演员来演小皇后,一定能把握出,为什么小皇后出现了这种转变。那是因为,不爱了啊。
虽然觉得,和还没大学毕业的孙女儿讨论爱情的合理性什么的,有点儿囧。但是潘导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导演,还是指着这三场戏,对她提出了疑问:“原本,皇后深爱着皇帝,为什么,就能一下子就不爱了?”
当时潘香首先夸奖了一下潘导的眼光犀利,然后反问道:“为什么不能一下子不爱了?”
潘导被问得瞠目结舌。
现实中,要是一个人,被真正伤心了,那真的不爱了,也是有可能的。可关键是,这是一部电影啊,而且,是一部主宫廷内容的电影。皇后这就不爱皇帝了?那后面的保护皇嗣呢?那后面的为了皇嗣顺利登上帝位自杀呢?
似乎是看出了潘导的疑问,潘香条理清晰地介绍了一下自己创作剧本时关于感情线的想法。
说到最后,潘导算是听明白了,自己的确没有看错。
在潘香的设想里,在皇帝对苗芊叶有了非同寻常的兴趣,一宠再宠,直接打破了他之前一直对后宫皇后以外的人平平淡淡的态度。甚至,后来一心迷上苗芊叶的皇帝,已经无视了每个月初一十五该去中宫的规矩,这使深爱着皇帝的小皇后非常受伤。年少时也曾有过白首一人心的愿望,后来虽然破灭了,但也是一直自以为夫妻情深,自己是特别的那一个。现实狠狠地给了小皇后一记耳光。
越痛,越清醒。在短暂的无措和迷茫之后,小皇后选择了不那么爱,就不那么痛。这里就要说起剧中小皇后出自武将世家这一个铺垫了。爱,是极致的爱,不爱了,便是理智地不爱了,干脆利落,不拖泥带水。
正因为小皇后半自愿,半自我强迫地,选择了不再继续深爱皇帝,所以,她之后,才能对原本该是她头号情敌的苗芊叶,在好奇之余,并无恶意,从而进一步有了欣赏之意。
后来,皇帝失踪,皇后一人独自撑着大局,保护皇嗣。并不是因为她还深爱皇帝,只是因为她,是皇后,这是她的责任,对这个国家的责任。
同样的,在庄子里,正因为皇后心中对皇帝已经没有那么深的爱意了,所以日日夜夜近距离面对这些皇帝的嫔妃,面对这些曾经与她共享丈夫的女人,她才能那么平静。平静地安排她们的生活,平静地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保护所有的人。
因为不爱皇帝了,所以她可以拥有更博大的爱,
喜欢[GL]重生之炖汤请大家收藏:(m.biquwen.com),笔趣文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