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庆啊。”朱元璋叫了一声。
老太监赶紧又走近了些:“哎,老奴在。”
朱元璋张了张嘴,本想说点什么,但到最后也只是沉默,摆摆手说声“罢了”,然后让福庆把寝宫里的太监宫女都撤下去,说是想要静一静。
福庆照做了,自己则站在一旁伺候着。
朱元璋微眯着眼睛,靠在椅子上,仿佛要睡着一般:“你也下去吧。”
“皇上……”
“下去。”朱元璋不待福庆说完,便径直打断了他的话。
福庆不敢抗旨,说了声“老奴遵旨”,便退到了门外。但又不放心朱元璋一个人在御书房,于是站在门口跟侍卫们一起守着。
朱元璋待屋里只剩下自己一人,才又叹了口气,抚摸着腰间那块普通木头雕成的如意,像是呢喃又像是询问般开了口:“他们不理解朕,你该是懂的,对不对?”
御书房内一片宁静,没有回音。
朱元璋笑了笑,又道:“朕忘了你是最疼棣儿的,如果你还在,定是会反对朕这一决定的吧?”
御书房内还是一片宁静。
袅袅的轻烟从放置在屋子中央的偌大青铜熏炉中冉冉升腾,不知从哪里突然吹进来的风将那轻烟吹散。淡淡的幽香弥漫在空气之中,竟是那人身上经久不去的熟悉味道。
朱元璋握着那枚木如意,唇齿间辗转逸出一个刻在心底的名字:秀英。
朱元璋后宫妃子无数,可他对皇后马秀英的深情,天下皆知。而马皇后的贤良淑德也的确配得上他的这份深情。
这枚木如意其实并不值钱,但这么多年来却被朱元璋视为珍宝,时刻佩戴,因为这是他在最困难的时候,马秀英送给他的定情信物。
当年朱元璋投到郭子兴麾下,曾被郭子兴所猜疑,打仗时粮饷都得不到保证,时常饿肚子。马秀英就经常偷郭子兴军队的炊饼,藏于怀中给朱元璋送过去。由于炊饼太热,每次都会被烫伤。
后来有一次马秀英偷炊饼被郭子兴发现了,恼她胳膊肘往外拐,一怒之下将马秀英关了起来,说只要朱元璋打了胜仗便能救她出来。
朱元璋去看她的时候,她便解下了自己挂在腰间的木如意送给他,说可以保佑他在战场上无往不利,事事如意。
而且也正如她所说,朱元璋那次一出战便打了个大胜仗,郭子兴一高兴便将女儿放了出来,并许诺让他们成亲。
从此,这枚木如意就没有离开过他的身边。而马秀英也用自己的真情成功得到了朱元璋的心。她虽然外表柔弱,在战场上却是一个有勇有谋,有胆有识的巾帼豪杰。两人成亲后,更是跟着朱元璋并肩作战,生死与共,全力帮助他成就大业。
朱元璋称帝之后,理所当然册封马秀英为皇后。做了皇后的马秀英知道天下新定,并没有如别的后妃一般开始过奢华享乐的生活。
她始终不忘民间劳苦,不改勤俭本色,时常用自己的言行规劝、影响朱元璋。她惩奸佞亳不手软,扶良善鞠躬尽瘁,保忠臣机智灵活,革陋习坚决果敢。
朱元璋当了皇帝后嗜杀多疑,马皇后仁慈善良,经常谏劝,挽救了不少大臣的性命。满朝文武对她无不敬畏有佳,朱元璋也时常对大臣们说“家有贤妻,犹国之良相”。
不过很可惜,马秀英在十年前因为积劳成疾一病不起,没能陪着朱元璋走完他的人生,自然此时也不能帮着朱元璋做一个两全其美的决定。
以前她在的时候,朱元璋有什么事总会跟她商量,也颇看重她的意见。可至从她走后,朱元璋对于拿不定主意的事便习惯性的都说给那块木如意听了。
可木如意不是人,自然不能给出他想要的意见来。
而且因为马皇后的去世,朱元璋的脾气一天比一天暴躁,也没有大臣敢如马皇后那般谏劝。
其实对于自己即将要做的这个决定,他已经思考了很久,也找过几个心腹大臣商议。
太子骤然离世,他悲痛欲绝的同时,也不得不考虑传位大事。自己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他是知道的,说不好哪天也就随着皇后和太子一并团聚去了。
可俗话说得好,国有长君,才是社稷之福。所以无论如何,他都要在自己还能够做这个决定之时,把一国之君定好的。
他有二十多个儿子,说起来也算是人丁兴旺,儿孙满堂。可这些儿子之中,真正能够让他满意的,却是一只手都数得出来。
而这本来就为数不多的满意的儿子当中,又只有四子朱棣各方面都比其他兄弟强出一些。
分封北平以来,当地吏治清明,民丰粮足;军队管理严明,个个骁勇善战;部下衷心耿耿,深受百姓拥戴。这些他都看在眼里,甚感欣慰。加上近年来巩固北方边防,消灭北元残部,生擒乃尔不花,朝野上下莫不称道。
看着那些捷报,朱元璋是高兴的,他仿佛看到当年的自己,策马扬剑,在敌军阵营中勇猛杀敌的模样。
大明刚刚稳定,国家需要一个睿智沉稳的皇帝守他辛苦打下来的江山。
原本让朱标做太子,便是因为他是嫡长子,虽然上阵杀敌的功夫不怎么样,但他贤明仁厚,在诸位兄弟心中也有一定威信,有他镇守京都,藩王分封各地,江山永固应该不是难事。
可是老天偏偏在他定好所有计划的时候,跟他开了个大大的玩笑。太子年纪轻轻竟然就随着皇后一块儿去了,给他这个做父亲的留下好大
喜欢日月明请大家收藏:(m.biquwen.com),笔趣文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