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贝对传说中的男生宿舍半毛钱兴趣都没有,不过如果老妈要去的话,她就勉为其难地陪着去吧!不够让她意外的是,老妈抵制住了诱惑表示不去。因为一心想着学习不想请假,她只是跟杨启泰见了一面,关心了一下交代以后写信交流,就完了。这使得杨小贝刮目相看,老妈这回来真的了!
送走了老爸,杨小贝和老妈就投入到了繁忙的学习中。对于老妈来说,时不我待啊!至于周品正又有事情做了,在家休息了一个月不到,就被安排出去送西瓜。这西瓜海不是随便送,还要找对地方,偏偏杨小贝指定的地方门槛都高的很,把他伤透了脑筋。
首先还得包装。杨小贝说了,好的产品要从第一印象开始。再好的瓜用个蛇皮口袋装着,这档次能上去吗?那些地方的门槛能进得去才怪!为此她特地按照后世高档果篮的形状画了个蓝本,让二舅去找篾匠去做包装。
第114章 篾匠
篾匠是一门古老的手艺,后来几乎已经消失了。除了一部分转做工艺品,真正意义上的传统篾匠都已经作古,大多数也都没有留下继承者。他们一般都是世代相传,祖传的手艺。篾匠不像木匠,做的都是大件,他们一般都是做些精巧的物事,但是也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缺的。
遗憾的是,随着塑料制品的出现,篾制品几乎被淘汰。现在大家用的如提篮、筲箕、撮箕、箩筐、背篓、筛子、簸箕等等。全部都是用竹子制作。所以每家每户竹林也是一份重要的财产,没有竹子,可以说没有办法生活、劳作。但是虽然他们的作品精巧耐用,可是毕竟太小,一般也值不了几个钱。所以整个村子也就只有一个篾匠,平日里还闲的很,只有乡亲们缺个什么才回来找他们。
篾匠家姓禹,禹老汉年纪大了眼睛看不见,现在主要是禹家爷儿俩在接活儿。这件事情被交给二伯去操作——他是个多面手,什么都懂一点点,可以和篾匠沟通。换成二舅来,门道都不知道。二伯在田头找到禹师傅的时候,他正在跟别人抱怨半年没开张,谁曾想一个大生意就找上门来了。
寒暄过后,二伯把杨小贝画的草图拿出来给禹师傅看。“咦?这是个啥?咱们没有做过啊!”禹师傅看着这个提篮不像提篮,篓子不像篓子的东西,有点犯愁。他们祖传下来的东西,那都是有定例的。哪家的篾匠擅长做什么,哪家的篾匠器型怎么样,行内人一看就知道,一般是不允许改变的。
“这算啥?解放前你干活是这样的?以前穿的衣,吃的饭跟现在是一样的吗?不就是个新玩意,咱们兄弟伙我才来找你。你赶紧想办法弄出样子出来。要是我小妹她们满意了,这个生意可不小!”二伯不以为然,在他看来,篾匠家为啥生意越来越差?就是因为没有新意嘛!换以前他也想不到这些,这不小妹一回来,顺便弄个心点子就能赚钱,可不比以前死守着田地强多了吗?
大生意?在禹师傅看来,能有个十件八件的就算是大生意了,一般乡亲们来也就是做2、3样稼业而已。结果二伯吐出来一个“先要100个!”把禹师傅砸晕了。
“干了!”管他什么祖传不祖传,这生意不接,脑子被狗吃了吗?他一拍大腿,“我今天晚上就做,明天给你拿什么样品过来!”100个!哪怕一个就一块钱,那也是十张大团结!以他的手艺,这么一个篮子一晚上赶出来不在话下。下工的时候他就绕道山上砍竹子带回去了。
真到做的时候,他也犯了难。要说禹师傅做了几十年篾匠,还真没有做过新东西。等他把竹子劈好,分成青竹片和黄竹片。然后再根据需要,竹皮部分,剖成青篾片或青篾丝。剖出来的篾片,要粗细均匀,青白分明。再把它不同的部位做成各种不同的篾。竹的青篾丝柔韧且极富弹性,可以剖成比头发还细,最适合编织细密精致的篾器,加工成各类极具美感的篾制工艺品。
喜欢重回俏七零请大家收藏:(m.biquwen.com),笔趣文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