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少帅正在翻阅几份电报,见李谨言推门进来,对他说道:“父亲和母亲要留在京城过年。”
“前几天不说回来的吗?”李谨言走到桌旁,接过楼少帅递给他的电报,“是出事了?”
“英国政府答应退还部分庚子赔款,效仿法国和美国,在华夏建立学校。”楼少帅靠在椅背上,手指耙梳过额前的发,“地点选在汉口英租界。在学校建成之后,还将陆续退还一部分赔款,用于华夏的教育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父亲留在京城,主要是为了这件事。”
汉口英租界?公共基础设施?
不知为何,李谨言突然想到了不久前被华夏军队接管的汉口日租界,貌似两个租界相隔不远。英国人这是打的什么主意?
楼少帅又递给李谨言一份电报,是潜伏在东交民巷英国公使馆的情报人员发回的,措辞很简单,也很隐秘,只有极少的人才能明白这上面写的是什么。李谨言曾跟萧有德学过一些,勉强能看出,电报上写的是,退还庚子赔款的事,是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一力主张,同时他还建议英国政府可以适当扶持日本。
“少帅,这英国人是什么意思?”
一方面退还庚子赔款,交好华夏,一方面又扶持日本给华夏添堵,这大木奉甜枣的,山姆大叔其实都是跟约翰牛学来的吧?
“他们在担心。”
楼少帅将李谨言拉到身边,从抽屉里又取出了一份文件,示意他看。
李谨言犹豫了一下,这几个月,他一直在书房里整理文件,清楚这封文件代表着什么。
这是绝密。
偶尔他也会好奇,但却从来没有真正打开过文件袋。
见李谨言不动,楼少帅干脆将文件袋打开,抽出里面的纸张,上面赫然写着《英日同盟条约》。
文件上的用语十分艰涩,李谨言必须一般看一边猜,才能明白上面都写了些什么。这种同盟条约对英日两国来说都属机密,本不该出现在楼少帅的抽屉里。李谨言将两份同盟条约都看完,忍不住在想,难不成日本天皇身边,还真有北六省的探子?
“不是日本。”楼少帅看李谨言的表情,就能猜到他在想什么,“是英国,朱尔典身边有父亲的人。”
“大总统?”
“恩。”楼逍点头,没有继续往下说,李谨言也没问,能弄到这么机密的东西,可见这个情报人员在朱尔典身边绝对潜伏了很长时间,而且得到对方的信任。他对这个人很好奇,相当的好奇。论起潜伏安c-h-a间谍什么的,果然华夏人才是老祖宗啊。
“对了,我还有事要和少帅说。”
“什么?”
“我打算开家电影公司,再开家剧院,还有舞厅。”
“所以?”
“我想把剧院交给我娘,舞厅让萧有德管着,电影公司,少帅有没有合适的人?”
“剧院交给岳母?”
“是啊。”李谨言眼珠子一转,嘿嘿一笑,俯身,手搭在楼少帅的肩膀上,“少帅,有没有兴趣拍电影?”
楼少帅:“……”
第一百四十四章
“电影?”
“更准确点说,该是纪录片?”李谨言仔细想了想,说道:“例如少帅办个阅兵式,就是不错的拍摄题材。”
宣传很重要。
希特勒的铁杆子支持者,德意志第三帝国的宣传部长戈培尔曾经说过,政权和宣传是密不可分的。这个被称为“宣传的天才”的男人,为希特勒掌握德国政权立下了汗马功劳。希特勒的成功,与他自身极富激情与煽动力的演讲同样分不开。
罗斯福的炉边谈话,丘吉尔的国会演说,斯大林的红场阅兵无一不昭示了“宣传”的巨大作用。
国家发展,民族强盛,不只是埋头苦干就行的。报纸的报道是一方面,演讲更能深入人心,影像能产生的冲击效果却更加惊人。
李谨言越说越停不下来,脑海里的思路也愈发的清晰,他记得一战时,同盟和协约国都曾拍摄过战场上的影像,但也只限于实际“记录”,例如一场战役的成功,一群投降的俘虏,步兵冲锋时的壮观,以及从战壕里如雨点般洒落的子弹。
哪怕在一个世纪后,这些珍贵的影像仍能给观看者带来一种无法言喻的视觉冲击。
“我会考虑。”
简单的四个字,却让李谨言乐得见牙不见眼。不容易啊,他还以为楼少帅会直接拒绝。
“那我年后就着手准备。”李谨言掰着指头盘算,现在国内的电影院基本都是洋人开的,电影公司也基本没有,放映的都是外国影片。去年末上海才开了第一家国人自办的电影厂,第一部电影还没有开拍。
关北城的电影院也是犹太人在经营的,若是他想要在这方面发展,还是脱不开要和洋人打交道。而且李谨言对无声电影实在是不感兴趣,他记得在阮玲玉和胡蝶的年代,华夏就已经开始拍摄有声电影,以此推算,国外出现有声电影的年代应该更早,大约可以推进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那发明的时间应该会更早。
如果他没记错,有声电影应该是爱迪生发明的,虽然他在打压对手时不遗余力,如秋风扫落叶一般无情,例如发明了交流电的特斯拉,就曾被爱迪生打压得十分凄惨。但他在创造发明方面的贡献,却足以堪称是全人类的财富。
不知道这个时候爱迪生实验室是否已经发明了有声电影,或许他应该让在美国的情报人员专门打听一下,再和教育部的陶
喜欢谨言请大家收藏:(m.biquwen.com),笔趣文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