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乔看着太子殿下单人、豪华的大殿考间,陷入了沉思。他的大脑甚至有一段时间是完全空白的,到底,发生了,什么?!!
福来还贴心地站在一边道:“殿下可是累了?要不要休息一下?要不要喝点羊奶酒?这样的考试环境真是太艰苦了,太为难我们殿下了!”
顾乔:“???”
一转眼就发现自己出现在憋屈的号舍里的太子殿下,觉得他现在面对的才是真的艰苦环境。他脸黑得已经要杀人了,偏偏左右号舍的邻居还不肯安生。
先是从左边传来了一顿叮叮咣咣的声音,然后很快地就传来了饭香。大半夜的,他用最简单粗陋的食材,竟好像做出了烧尾宴的规格。香味弥漫了大半个考场,虽看不见人,但莫名就能在一片漆黑里听到倒吸唾液的声音。
右边的不干了,立刻不服输地掏出了自己的家伙什,也开始深夜做饭。这怕不是个专业的庖丁,来自川蜀,因为在这局促的条件里,他特么还炝了个锅!
太子殿下觉得,在他有限的十四年人生里,大概是真的遇到危机了。
敲里妈,听到了吗,敲里妈!
作者有话要说:小剧场,太子:辣鸡贡院,迟早药丸!
文中贡院的布局,结合参考的是北京贡院和江南贡院。
又ps:文中制科考试的内容,参考了苏轼大大第一次制科的试卷,顺便一说,我苏轼大大是真的惨,两次制科考试,都因为种种原因,只给了三等,还要被后世研究卷面,分析原因233333。
第十六章
大启开国尚短,一切规章制度其实都还在摸索阶段。
就好比科举。
事实上,科举诞生的时间也不算长,是前朝末帝为了对抗世家和九品中正制,才好不容易想出来的。这位末帝是个挺有想法的年轻人,颁布了很多他觉得会于国有益的政策。
可惜,理想有多丰满,现实就有多残酷,他和一帮富有抱负的寒门学子搞出来的肇秋改革,最终还是惨败在了盘根错节的保守派手上。那些行将就木的腐败与苛政,在风雨飘摇的反扑中愈加猖狂了起来。
前朝大厦将倾,少帝已无力回天。
然后……末帝脑袋里的某根弦,在穷途末路中崩掉了。好好一个有为青年,在百年沉疴的合力围剿之下,突变成了一个百无禁忌的疯子。他破罐子破摔,以一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决绝方式,和朝臣世家对立到底,进行了极其疯狂的报复。
两边就像是即将和离,但无论如何都离不了的怨偶,动不动就拿孩子来威胁对方,还时常打孩子出气。
这个“孩子”,指代的自然是前朝受苦受难的普通百姓。
闻家太祖正是其中之一,村子遭灾,饿殍遍野,朝廷派来的御史却贪了赈银,根本不给人活路。村里唯一的读书人咬牙进京告御状,却不想朝廷解决不了问题,就要解决提出问题的人。
闻家太祖也是个血气少年,把心一横,就领着全村还活着的人落草为寇了,窝在莫寻山上当土匪,与朝廷对峙。
后来天灾不断蔓延,朝廷再无力遮掩,各地纷纷涌出了起义军。闻家太祖作为第一个和朝廷公然对着干的,被朝廷立了典型,誓要弄死他来以儆效尤。闻太祖自然不会坐以待毙,和军师对坐,沉思良久,一拍桌子,就扯起了自立为王的大旗。
加入了那场为了争取活下去的权利而不得不进行的战争。
结局就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末帝自焚,世家残存,两边把彼此打废了,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那个过去他们根本不屑一顾的闻家草莽入京,坐上了龙椅。
以五族七望为代表的世家虽伤了根本,却还在妄图忽悠太祖,继续前面几朝“铁打的世家,流水的皇帝”的格局。
闻太祖是个大老粗,什么政治宫斗都不懂,但知道老子的寨子只能老子一个人横。
他拉着儿子、军师并几个聪明人,又对坐合计了一夜,就从前朝的种种改革政策之中,扒拉出来了那么几个其实很有利的政策,换了个说辞,摇身一变,成了本国的立国根本。
科举就是这么应运而生的。
目前来说,科举制度的运转还算顺利,给朝廷输送的人才相对稳定,世家们的式微成为定局,恶性循环,再没了和皇帝对抗的资本。
但科举毕竟是个初出茅庐的愣头青,在很多细节方面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小问题,有待完善。
好比……
有人在贡院重地,当场炝锅。
贡院是让带米带锅进来的,本身又有炉子可以点火,煮饭热菜都在允许范围内。只是此前一直没人想过炝锅这么神奇的操作,如今仔细想想,也没有明文规定不可以。
但,还是不能忍!
都不用其他考生举报,就有差役提着捅,拎着水,循着浓烟按图索骥地跑过来,准备救火。贡院走水已经不是一回两回了,毕竟考生们需要点灯,天干物燥,号舍又是木质结构,一阵风吹过,各种防不胜防。
等一众差役并巡考官赶到,看到的却不是预想之中的大火,而是一股子从鼻子吸入能呛到头皮发麻的辛辣。
场面一度十分尴尬。
喜欢陪太子读书请大家收藏:(m.biquwen.com),笔趣文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