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婉清在补完光源测试数据后,她的文章已经基本成型,这两天她和魏老师一起对文章进行修改和润色。
许秋坐在办公桌前码字,总是会看到陈婉清从电脑上拔出u盘,前往218房间,过一段时间后,再带着各式各样的表情回来,重新将u盘插入电脑,就这样周而复始循环着。
直到7月30号下午,陈婉清从外面回来,一进门便激动的说道:
“我的文章终于改好了,魏老师说今天就把它投掉。”
“恭喜学姐啊。”许秋道。
“对了,他让我给你看一遍,你看看还有没有什么问题。”陈婉清将u盘递给许秋。
许秋接过u盘,插入电脑,看到里面只有两个文件。
jft42.docx和jx。
他将两个rd文件复制到自己的桌面上。
看起来,第一个文件是论文草稿,后面带着数字42,应该表示这是它的第42代版本吧。
期刊的话,学姐是准备投j旗下的一个期刊,分区是i二区。
陈婉清轻叹一口气,说道:
“我感觉投j有点虚,不一定能中啊,不过魏老师觉得可以拼一拼,我也没有办法。”
对此,许秋也不知如何接话,便他打开论文草稿的文档,说道:“我先看看文章吧。”
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大大的一行标题,他一边看,一边在心中将其翻译为中文:
“三元共混策略用于基准体系”
标题看着中规中矩,不过学姐这工作确实没什么太大的亮点,也难以搞一个有噱头的标题出来。
标题下面是作者栏:
wn,qsi wei*
陈婉清的一作,他的二作,吴菲菲的三作,吴菲菲应该是参与了论文的修改,魏老师则是排在最后面,挂了通讯作者。
这也是比较常规的操作,一般导师会选择放在最后面,并用“*”标注,表明是通讯作者,并留有邮件联系方式。
不过,也有一些导师因为种种原因和学生抢一作。
好在学校考虑到了这种情况,在学生毕业或者评定奖学金时,如果导师是一作,则学生的二作同样被视为一作。
许秋接着看向摘要、结论,因为他参与了大半的实验,所以阅读起来没有什么难度。
摘要结论像是被精修过的,用了很多华丽的词语,看起来也没什么问题。
最后是正文部分,因为是草稿,所以是单栏排版,而不是正式发表后那样的双栏排版。
其中涉及了部分许秋还没有学习过的表征手段,比如透射电子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等,这些部分他就直接略过了。
其他的部分大致上还是可以读懂个七七八八的。
相比于被精修的开头和结尾,中间部分的英文表达着实有些拉胯,他发现了几处语法问题,并用黄色高亮标示出来。
在看完了正文后,许秋又打开了支持信息si文件。
里面只有几张图片和表格,没什么问题。
全部看完后,许秋将文件保存退出,然后拷贝到自己的u盘中,递给陈婉清。
“学弟,怎么样,有没有什么问题。”陈婉清道。
“内容上没太大的问题,就是英文表述上有些问题。
语法和用词方面我觉得有待商榷的地方,都用黄色高亮标出来了。”许秋道。
“好的,我去改一下。”陈婉清道。
将许秋指出的地方改好后,她撑开双臂,准备伸个懒腰。
突然,走廊传来开门声,接着是“哒哒哒”的皮鞋声。
陈婉清急忙将手臂收了回来,差点闪到了腰。
没过几秒,自带bgm的魏兴思出现了。
“陈婉清,弄得怎么样了,文章给许秋看过没有。”魏兴思道。
“看过了。”两人同时道。
“cover letter写好了没有?”魏兴思道。
“写好了。”陈婉清道。
“行,你把文件都打包好,放u盘里,然后到我办公室的大电脑上操作,”魏兴思顿了顿,说道:
“你们俩一起过来吧。”
…………
魏兴思的办公室有一台式大电脑,常年开机,平常不用的时候就锁屏,也不关机。
他自己日常办公则是用的里星人笔记本电脑,如果外出的话,他会用公文包装一个水果笔记本电脑。
魏兴思进门后,走到大电脑旁,输入锁屏密码218218,打开浏览器,在收藏夹中找到r的官网,用他自己的账号登录,进入投稿界面。
弄好后,他示意陈婉清将u盘插入usb接口。
待电脑识别成功,他将u盘内的文件夹复制到桌面。
许秋在后面可以看到,除了之前给他看到的两个文件外,还有一个名为f、一个e件夹,前者应该是论文中所有的图片,后者应该是整理的参考文献。
魏老师再次打开投稿界面,开始一一填写信息。
先是标题、摘要、作者、关键词等基本信息;
然后是期望的审稿人,他填了几个有机光伏领域的研究者,基本都是他的熟人。
不希望遇到的审稿人一栏,他空着没填。
之后是cover letter,他点开陈婉清写的文本,看过之后,改了几句话,然后将其复制到浏览器中。
最后上传正文文件、si文件、所有图片的压缩包。
魏兴思确认没问题后,点击了生成预览。
网页自动将上传的文本、文件,不过因为要从外网下载,所以下载速度有点慢。
在此期间,魏老师将所有的数据备份到了
喜欢我有科研辅助系统请大家收藏:(m.biquwen.com),笔趣文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