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记忆中,太史慈前期官职一直都不高,直到十几年后遇到了孙策,所以现在来说还是有机会的,现在注重的还是要提升自己,不然想要招揽人都没底气。
就连刘备起家的时候,都有六百多人呢……
“令侄少年英才,令人钦佩,等些时日前去拜访,还望王兄代为引荐。”
刘毅略一思忖,就决定先把伏笔打好,反正不管成不成,总要先去试试的,人总要有点梦想,万一就成了呢?
毕竟现在太史慈还年轻,说一定一通毒鸡汤一灌,就被忽悠来了,就算没成,也能混个脸熟。
“过誉了,若是屯长有意,属下自当尽力。”王费谦虚了一句,就应承下来。随即他就不再多说,轻拉缰绳,放缓了马速,稍稍落后刘毅大半个身位,好让他走在前面。
王费说这番话,其实并不是无的放矢,他也有自己的想法,点出自己侄儿的实力,就是为了让屯长有所顾忌,不要随意派一些危险的任务给他。
现在他们这一屯驻扎在外,这次又见识到了屯长武力,比一般的屯长高出一大截,没人能牵制。这样一来有什么事,都是他一个人说了算,万一派什么送死、断后之类的任务都无法反抗。
但是现在这一番交谈之后,王费的目的已经达到,如果有什么危险的事,刘毅确实会考虑不让他参加,以免断了和太史慈联系的纽带。
所以说,世道艰难,小人物也有自己的处世之道。
而刘毅并没有意识到王费隐藏的目的,他只是有点庆幸能提前与太史慈搭上关系。
毕竟这种既没什么黑历史,又没什么性格缺陷,还武力高超,弓马娴熟,能独当一面的人才实在是太少了。
一路无话,没过太久,刘毅他们这二十多骑就返回了大队,那些跟在步卒后面的百姓看到挂在骑卒鞍边的染血皮甲、狰狞人头,不由的一阵骚动,旋即就是一片欢呼。
显然,他们这些骑卒脱离队伍的事由已经传开了,而今百姓们见他们安全返回,虽然见那人头狰狞可怕,但是物伤其类,他们也听说了有不少百姓被那黄巾贼掳走。
现在那小股黄巾贼既已被剿灭,被掳掠的百姓自然是获救,所以一想到死的是暴虐的黄巾贼,他们自是难掩心中之喜,不禁欢呼出声。
刘毅听到这些声音,也是心中振奋,感到不枉他走了那么一遭。
原先他一直与这世界有所疏离,尤其在认识的第一个朋友王铁死后更是变得有些冷漠,现在却是在心中涌起了一股暖流。
这些淳朴善良的平民,在这乱世之中如同草芥一般。
原先在书上,论坛上,贴吧上看到的“民生凋敝,十室九空,千里无鸡鸣。”只是一段冰冷冷的描述,而如今,却是眼前这些活生生的生命……
不管最终能做到什么地步,我在的地方,不能发生这种事……
刘毅暗自握拳,有这些会为他人被解救而欢呼的百姓,多次经历汉军战败却还是会跟着走的百姓,实在是大汉之福,可惜灵帝不知福,生生作没了民心。
原来刘毅身在太平盛世,根本感觉不到战争的残酷,就算也所见,也不过是通过影视剧、纪录片等,之前看新闻联播三步走,看到非洲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还觉得有些可笑。
有一次和手机商某为派驻在非洲某国的负责人聊天,听到他说,“在总部大楼,就看着炮弹在楼顶飞过,两边互相炮击……”
他当是像是在听故事一样,而现在,终于明白了什么是“宁为太平犬,不为乱世人!”
“将军!这是奕乡百姓给诸位的一点心意,望将军莫要推辞。”
刘毅牵着马边走边感慨,忽而听到有声音从身后传来,回头一看,却是王弼。
王弼身后还跟着几个壮实小伙,担着不知道从哪来的扁担,挑着几个箩筐,与书上写的酒肉犒军不同,里面放的是一些干粮吃食,看起来颇为粗糙。
也是,拖家带口的迁移逃命,谁还会带着酒肉。这些干粮,恐怕也是从他们自己的嘴里省下来的。
他们为了其他人的获救,而用自己的口粮犒劳,也是因为觉得他这一屯的军士值得托付!为了凑这些,怕是有不少人要挨一顿,甚至是两顿饿!
但是!不能不收。
这个年代,讲究的不是人民子弟兵,不拿百姓一针一线,讲的是信义!
所谓“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就是一个浅薄的“吃了你的,喝了你的,就为你卖命。”的价值观。所以,这些他必须收下,分发给他这一屯军士。
他收下了,代表了他们与这些百姓达成了一个契约:“必将护尔等周全”。这样,奕乡百姓才会真正的放心。
果然,看到他收下这些吃食,让两个手下分发,王弼喜笑颜开,脸上都笑得褶到了一起,那些在观望的百姓也好似松了一口气,整个队伍的氛围变得融洽了许多。
……笑的真难看.....
刘毅心里暗自吐槽了一句。
见到王弼这样的态度,他还是很高兴的,不过还是正事要紧,既然王弼自己凑过来了,那也不用刻意去寻他,刘毅轻咳了一声,拱了拱手,出言问道:
“王老,那个章程,可有不妥之处?”
王弼听刘毅说到这事,脸色一正,肃言道:“将军高才,所定之策,丝丝入扣,条理清晰,思虑周全,老朽认为并无不妥,可以施行。”
刘毅听到这话,虽然知道是王弼的
喜欢我在三国加个点请大家收藏:(m.biquwen.com),笔趣文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