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折说:“这些年南方不断垦荒,粮食连年增收,四海之内,没有饥馁,此昊天百姓之福,可是茶叶和蚕丝这两年价格大跌,茶农和蚕农入不敷出,此事不解决,臣恐引发动乱。”
他在户部,每天接触的便是这方面的数据,而且,也只有他这样的臣子,从小在乡间长大,又心装着百姓,才会想到这些。
普通百姓只能将丝绸做礼服,辈子只有那么三五身,大多数根本喝不起茶叶,杜英睿提出的问题,看似简单,实则难解决。
朝廷上,君臣大眼对小眼,胡宰丰见皇帝的神色,满是期待,立刻明白怎么回事,他出班奏议:“皇上在东海和南海,建了水军,海匪多被驱赶或歼灭,海防宁息,不如开了海禁,洋商对咱丝绸、茶叶和瓷器,最是青睐,丝绸和茶叶产量越大,咱们的海关,才越能收上税来。”
准备多年,皇上早就有开海禁之心,无奈很多臣子心存忧虑,尤其是并肩王坚决反对,这才拖延至今。
并肩王现在已经不提什么祖宗规矩了,但这么大的国家,总是各种问题频发,他的心又是忧虑,又是焦躁,只想着多事不如少事。
他真的老了,虽然年纪比卫国公、护国公还小两三岁,但身体和心态,却完全不样。
朝臣,和并肩王同样想法的很多,胡宰丰的话落音,便有人出班表示反对。
鼎新帝垂下眼皮,他虽然极力想开海禁,可现在也知道,反对的意见,若是有道理,还是得听听的,若真的能说出海防上的缺陷,他就要让水军好好改改,海军投入太大,丁点儿损失,都让他心疼。
朝臣互相辩论,到了快下朝的时候,反对的声音几乎没有了,他们也没就老生常谈,什么危险大,事儿多,有违祖宗规矩,没有什么新的见解,鼎新帝都听烦了。
并肩王反常态,反而推荐老翰林院掌院贾东水的得意弟子卫华去江南省,做第任市舶司提举,主持开埠之事。
接下来的几天里,朝廷官员们都在关心市舶司官员的派遣,这可是个大大的肥差,朝廷,几方势力争夺激烈。
谁也没有注意,卫国公的人马,穿了便衣,分散开来,悄无声息地去了西南。
第二百五十三章 争吵
筹建市舶司,也不是下子便能建好的,好在现在户部没有那么窘迫,划定的几个海港,码头的建设还不至于进行不了。
益王回府,心事重重,益王妃听说,竟然只用了个下午的时间,朝廷就决定下来要开海禁,大吃惊:“怎么这回,就这样利索?”
皇帝想开海禁,大臣们早都知道,可以前,并肩王带头反对,益王关系好的几个大臣也趁机推波助澜,事情便不了了之,这回,他们都没想到赞同的官员会那么多。
“老臣多数都退下来了,现在金殿里的臣子,好些都是赵弘琛手提拔的。”
“那几个御史不是又臭又硬,挺能和皇帝顶牛的吗?”
“别提那些御史了,以前,标榜自己眼里揉不下沙子的李江南,现在还不跟个哈巴狗般,对皇上摇尾乞怜?”
皇上给李江南送了两个女人,彻底改变了李家的门风,把李江南气得要死,可他的老娘却欣喜若狂。
李家因为那两个妾,很快便鸟枪换炮,富裕起来,李江南有钱接济亲戚,也有钱赠送来打秋风的昔日同窗,拿人的手短,吃人的嘴短,对两个妾的态度,也不像以前,如同死敌,后来,偶尔还去那里歇息,李家就没法像以前那样安宁平静。
妻子和两个妾,还有后来的堆孩子,个个的在他跟前讨好卖乖争风吃醋,李江南虽然三令五申,要家眷严格遵守三从四德的女训,可两个妾室总有办法打破戒律,还让他没法惩罚,或者,把他瞒得死紧,李江南每次发现,都气得要吐血。
至此,李江南终于明白,皇上为何不肯纳妃子了,齐人之福,的确不是那么好享的。
而且,他搜罗来的些算数神人,和皇后的对抗,没有个获胜的,而且,皇后心胸宽广,把有真才实学的都推荐给了皇帝,这些人要么进了工部,还有人进司天监。
皇后还让他们编出算学的书来,全国推广,那些人在李江南面前,把皇后夸得天上有地下无的,根本不容他说句皇后的坏话,时间长了,李江南耳濡目染,也对皇后钦佩起来。
这个刺儿头,就这样成了皇帝跟前的顺民,他将自己的身傲骨,满身的尖刺,都对准了贪官污吏,现在,成了御史台的坚力量,皇帝第批赐金鞭的五个人,就有他。
益王妃气恨地拧着手帕:“枉费王爷在李江南身上,花了那么多心思。”
十年时间,她已经由四十来岁风韵犹存的半老徐娘,变成了个鸡皮鹤发的丑老太婆,尤其是这几年,她心事重重,越发老得迅速。
益王看到老婆额头青筋暴突,嘴巴瘪得像个包子,脸上的肉皮皱巴巴的,却还涂脂抹粉捯饬得像个妖精,心里便是阵儿厌恶,扭过头不再看她。
益王妃低着头,没有发现丈夫的异常,嘴里依然说着自己的担忧:“王爷,我大侄子放了二十万两银子给梁滨,旦开海禁,大量洋货到岸,他要是赔钱怎么办?”
“叫你们不要和梁滨来往,就是不听,那是个什么东西?走私贩私还不说,总是想方设法把你娘家套在里面,逼着他们为他保驾护航,这些年,他才给了你们多少钱?却靠着你家赚得盆满钵满,明里你家是江南第富豪,
喜欢农家金凤:福慧双全请大家收藏:(m.biquwen.com),笔趣文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