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她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很会搞笑的人,万一拍出来的地方让观众笑不出来就尴尬了。
好在观众们很给面子,一阵阵畅快的大笑,让她终于把最后一丝担心放进了肚子里。
很快,故事推进到打斗的部分。
动作都是陈龙自己设计的,依然是他拿手的功夫风格,行云流水又让人惊叹,莱拉做的就是把他设计的动作完美地融合进电影里,并利用她的镜头让更多的人暂时忘记李小龙的功夫带来的硬朗,转而欣赏这种新的风格。
在这些打斗中,莱拉使用了一些比较特殊的剪辑方法,也是后世比较流行的。比如在人高高跃起时,将画面定格,来个镜头转换,然后变成慢动作。又比如在追逐中迅速切换画面,以营造出一种凌厉又紧凑的气氛,让观众感同身受。
其实她原本还想加上《黑客帝国》里所带的子弹时刻,可一想那部电影此时恐怕已经在拍了,万一再牵扯到抄袭什么的还不够麻烦的,于是就放弃了。
不过现在的这些也已经足够,别看这些小手段在后世已经被用烂,可在现在看来却是闻所未闻,并充满新鲜感的。
藏身在影迷中的一些影评人和媒体记者都惊奇的发现,这些创新的剪辑手法简直太棒了!谁能相信只是让画面变快或变慢,就能对电影产生神奇的作用呢?
一想到这些剪辑都是从那位还未满二十岁的小导演手上出来的,很多人都不禁哑然无语。
但也有人对此不以为然,再花哨的技巧观众不买账也没用。电影好不好谁说都没用,票房才是一切。当然,这点是没人会承认的,在众所周知的情况下,能得奖有内涵才重要,票房什么的就是浮云。
第257章幸灾乐祸
好莱坞的电影剧本很多都是流水线式的创作方式,比如擅长写搞笑情节的负责搞笑的部分,擅长爱情的负责男女主的感情部分。
这样的好处是让最合适的人去最合适的地方,坏处是可能会对剧情方面造成不少削弱。毕竟人多了,前一个人想埋的线就不能太深,否则其他人写的部分不好融入进去。都是写剧本的,别人为什么要按照你埋的线去写,对吧?
莱拉还是更喜欢一个编剧负责一个作品的方式,那样虽然对编者的能力要求比较多,可写出来的东西也更连贯更流畅,想在里面表达出更深的东西也很容易。
《尖峰时刻》的剧本在她的要求下改变了不少,有些是原版中就有的改变,有些则是她按照记忆中原版的不足之处做的补充。可以说她所拍摄的版本是她综合各方面所创造出来最让她满意的。
一个多小时的电影在一片叫好和掌声中顺利结束。在片尾处放了一些被剪掉的镜头,全是失败被的。这样小小的细节,就让不少人一直坐到电影全部结束,而不是和其他电影一样播放片尾曲时就全都离开了。
意犹未尽的影迷们出了影院,立刻用各种方式把电影介绍给他们的朋友。有的打电话,有的用网络,总之要是不立刻找人说些电影的内容,他们就好像连觉都睡不着似的。
莱拉悄悄离开的时候,就不只一次见到有人抱着手机在跟朋友打电话,说的就是这部电话实在太棒了之类的赞美之词。这让她放下心来,至少看起来还不错,不是吗?
然而第二天一早,黛咪却给来上班的莱拉一个坏消息。
“天才导演的‘滑铁卢’,其实我们早就猜到”,纽约邮报娱乐版的头条部分,硕大的标题带着满满的幸灾乐祸。
标题很醒目,内容更是将莱拉和《尖峰时刻》说了个一无是处,就差指着鼻子说她拍出了一部烂片了。
“420万,就是天才导演新电影的首日票房,和她以前的作品相比至少缩减了一半还多。其实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很多人都已经猜到了,为什么呢?首先这是一个动作片,而且还是让人并不熟悉的东方动作片,莫兰导演本人根本对此不熟悉,又怎么能拍得出原汁原味的影片?”
“其次,这是一部喜剧!是的,喜剧!你们指望一位恐怖片导演拍出什么搞笑的东西吗?至少在看完电影后,笔者完全感觉不到任何能让笔者笑出来的东西。”
这篇文章措辞非常激烈,好像作者跟莱拉有杀父之仇夺妻之恨似的。但这其实就是一个小花招,为了让更多的人买他们的报纸而用的小手段。看热闹不嫌事大,读者就喜欢这样激烈的冲突。
对于作者和报纸来说,如果能气得莱拉去告他们就更好了,那样他们的报纸将创造一个更多的销量。
莱拉一行行看着上面对自己的评论,看到最后终于忍不住笑出声来:“420万,很少吗?”
“不少!一点都不少!”黛咪这倒不是在说奉承话。在她的老板还是雷诺兹的时候,拍摄出来的电影根本连上映都不会,全是直接贩卖cd罢了。
不是没有一些特别好的让公司决定拿去放映试试,只不过那些基本都是点映,最高的上映也不过几家十几影院而已。
还是在莱拉来到公司后,才让公司的发行部有了用武之地。至少在黛咪看来,420万的首日票房真的不少了。
一天400多万,电影放个一两个月不就把成本赚回来了吗?以影片创造成本的两倍票房能拿到收益的规则来看,成本3000多万的《尖峰时刻》想要拿到6、7000万的票房应该不算难吧?更不要说还有其他方面的收益。
当然,票房不是这样算
喜欢重生好莱坞名媛请大家收藏:(m.biquwen.com),笔趣文更新速度最快。